3/16(六)的第一場南島講堂活動,由馬來西亞籍的紀錄片導演劉華丹帶給大家他在2018年獲得「馬來西亞人權影展—自由電影節(“Freedom Film Fest Film Grant”)」製作獎金獎項的紀錄片《黑暗的日常》,並分享拍攝的心路歷程以及題材的選擇。南島文化中心此時的中庭空間為《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之展場,沒有多餘空間的情況下,大辦公室在桌椅調動後成為一個小型的紀錄片放映及分享空間,滿滿的人氣展開南島文化中心的南島講堂(第一場次)的序幕。
劉華丹導演花了近兩年多的時間參與視障者的日常生活,參與幾位視障者朋友生活上的喜怒哀樂,陪著感受他們生活上的便以及不便,以及如何克服不便。沒有人想過視障者拄著拐杖走在路上也需要充足的夜間照明,因為不是每位視障者都是100%的全盲,充足的夜間照明可更方便他們在夜間行動。如何避開人行道邊的水溝、導盲磚上的障礙物、過馬路若紅綠燈沒有提示音或是提示音太小聲有無人願意協助攙扶?視障者只要跨出家門,就得面對日常種種的障礙及挑戰。
導演和視障者成為可聊天的朋友後,攝影機才在被接納的情況下融入視障者的生活中,視障朋友也希望可以藉由導演的攝影機,為他們這群常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小眾發聲。例如:馬來西亞是個以回教為官方宗教的國家,回教徒認為「狗」是不潔淨的動物,因此馬來西亞的導盲犬據說只有一隻,但馬來西亞視障者的生活是需要更多的導盲犬來協助他們的生活的。
另外導演也提到口述影像對於視障者而言也是件很重要的事,讓視障者可以聽故事、聽電影,感受電影精彩的畫面及情節,讓他們也能夠和正常人般,享受看電影的娛樂。導演細心且以同理心的態度將視障者的「障」呈現,為的就是希望發揮紀錄片的效益讓正常人能夠看見這些「障」,再去思考或是引導大家發起行動,為視障者未來能夠生活的更便利做努力。
最後,感謝現場觀眾朋友們給予的支持及回饋,也感謝導演劉華丹秉持人類學徒的初心,從臺大人類系及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畢業後,就算已經在工作了,仍利用業餘休閒時間,努力的以人類學家的胸襟期望給予改善社會的一絲希望。「黑暗的日常」但「角落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