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南島講堂(一) 台灣與日本之災後重建課題-以台灣莫拉克風災與日本311東日本大地震為例

ImgDesc
ImgDesc
本文作者:郭家銘/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大學部二年級

蔡松倫先生為110年度第一場次南島講堂的演講者,曾就讀於成功大學建築系、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交換留學、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大學院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攻碩士班、目前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大學院環境規劃與設計專攻博士班。致力於研究社會學、建築設計、社區防災。曾參與了很多建築計畫及獲得了兩項大獎。是一名非常年輕且在建築相關領域十分專業的講者。

蔡松倫先生於110年3月20日在南島文化中心分享的主題為《台灣與日本之災後重建課題-以台灣莫拉克風災與日本311東日本大地震為例》,讓在場的學員瞭解到臺灣與日本在面對災害後對於當地重建的相關文化或社會特徵分析、制度及作法上的差別。以下為蔡先生地分享概要:

◎日本311大地震的受災情況

蔡松倫先生提到,其實311地震是複合性的災害,除了地震及海嘯外、建築瓦斯外洩爆炸帶來的火災也帶走了許多人的生命,所以在日本統計的15,893人死亡中,並非全部人都是死於地震海嘯,還有一些人的生命是被爆炸及一些事故所帶走。因此311地震被認為是日本就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複合性災害,除了人員傷亡的影響外,因為福島核電廠受海水倒灌影響,導致無法提供電力,進而造成了一些大城市的缺電,也影響到很多的日本民眾。

◎日本重建的關鍵點

蔡松倫先生提到關鍵點主要為三:

1.程序:(1)堤防的重建 (2)重劃禁建區域 (3)受災戶的重建
2.生活樣貌的改變:失業及高齡化、空屋率提升、原居地的毀滅
3.重建的決定: 方法可分為自力營造及公營住宅,但家庭成員間的世代差異會影響到重建的決定。

◎日本重建的特徵

主要由地方主導,更好的去因地制宜,但相對的資源上是很難統籌分配的。這是因為因地制宜出現許多不同的營建方式及建材。由於損害的戶數過多,再加上政府財政負擔的問題,因此大量招標給私人企業及UR(URBAN RESEARCH)都市再造機構。高齡化的相關問題,也是日本政府在重建時須考量的問題。

「假申請制度」方面,為政府在災後重建對民眾的民意調查制度。例如:受災戶想要居住的地方在哪?想要住在高樓或是平房?以及理想的居住空間格局規劃為何?

蔡先生日本東北三縣內的氣仙沼市、岩沼玉浦西區、釜石大町的三個案例作分析,提到氣仙沼市的集團移轉,以社區說明會的方式,徵詢民眾意見,達成共識後,決定將51個受災社區(包含自力營造及公營住宅)遷移至相對安全的地區。這項作法的優點為,集團移轉確保社區的主體性,用剖面來思考策略,並考量未來的發展;缺點則在於遷移地區靠近山區,需要確保人民的生活品質及高齡化帶來的相對問題。

岩沼玉浦西區,則是將災後原居地的六個社區進行重新整理規劃後,再讓六個社區的原居民住回原本居住的地方。這樣安排優點,可以將原居地進行重新的規劃,例如設計無障礙坡道、綠地及公園。

釜石大町復興住宅1號則是在都市裡興建,將樓層提高挑空,降低海嘯的影響。

◎莫拉克颱風對於臺灣的影響

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的降雨量高達3000釐米,為臺灣史上最高,造成1,626家戶受損,小林村滅村及東部、南部、中南部山區遭受影響。蔡先生所分享的災後永久屋重建過程如下:

1.成立災後重建委員會,並頒布災後重條例
2.委員會的相關人員前往山上,將相關的區域判定為
(1)危險區域:政府有辦法限制居民不能在這邊居住,因此會分配永久屋給居民)
(2)堪疑區域:可以選擇搬離或不搬離。搬離的部分,政府會分配永久屋;不搬離的部分,在土地的使用上將會被限制。

3.由於政府財政的問題,國家與許多的NGO(非政府組織)合作,協助受災居民重建。
4.經過協商後,便將永久屋興建於相關的國有地及少部分的私有土地。

蔡先生提到,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後所興建的永久屋總計有35處,最嚴重的受災地點位於中南部山區,有多處是原住民族人的部落生活居住地。經統計,受災原住民家戶佔總受災人口的73%,因此八八風災也可以說是以原住民為主的災害事件。

蔡松倫以屏東最大的永久屋基地(禮納里)為分析案例,說明這裡是一處由好茶部落(魯凱族)、瑪家以及大社部落(排灣族)所組成的永久屋社區。永久屋社區的配置,每戶皆有2層樓,建物使用面積為34坪,格局可分為單戶或是雙拼,一樓空間規劃為廚房、孝親房、客廳、浴室,二樓規劃為一間浴室及兩間客房。

蔡松倫先生經由研究發現,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模式為由上而下的決策導向,首先由中央成立莫拉克重建推動委員會,再由地方政府以及NGO按照政府規定執行重建。但政府為了節省經費,跳脫中繼住宅,重建工期過於快速(大部份1年左右完工),參與式設計無法實踐,也衍生出社區的委員會能否代表全社區的聲音等議題。另外,不同單位的NGO對於永久屋的做法無共識,使得永久屋的戶型因援建單位產生差異,影響施工品質、永久屋大小、戶型。

八八風災過後至今,禮納里的永久屋因原住民族群文化背景脈絡、生活及經濟上的需求,而產生了永久屋的增建議題。例如:生活經濟空間擴張,需要倉庫(儲存農作物);因家戶人口增加,使得生活空間(例如:廚房、客廳)需再增加;需要社交空間,而增加了前庭;對於經濟空間的需求,增建工作坊及接待家庭;增加象徵頭目家族的石柱、前廳裝飾,強調特有的族群社會階層文化等等。上述的增建現象,也使得永久屋面臨營建法規時,產生違建的疑慮。

蔡松倫先生給對原住民為主重建的政府及NGO的建議:

1.尊重原住民的相關文化:以原住民族為本位思考永久屋的家屋設計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祭典)
2.如何翻轉由上而下的組織架構,增加並聆聽民眾發表意見的機會
3.重建完成後的持續觀察,後續的文化及經濟發展的追蹤
4.避免災民及政府的對立,建立一個友善的對話、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