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戶外南島講堂紀實】:普悠瑪部落文化行腳

圖01.林清美老師在高山舞集文化藝術園區的戶外教室介紹卑南族文化。
圖01.林清美老師在高山舞集文化藝術園區的戶外教室介紹卑南族文化。
圖02.洪慶誠老師介紹卑南族的男人會所。
圖02.洪慶誠老師介紹卑南族的男人會所。
圖03.林清美老師教學員們編織卑南族普悠瑪部落的花環。
圖03.林清美老師教學員們編織卑南族普悠瑪部落的花環。
圖04.學員們與講師在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的凱旋門前拍大合照。
圖04.學員們與講師在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的凱旋門前拍大合照。
圖5.穿上原住民傳統服樣式的學員們和講師一起拍照。
圖5.穿上原住民傳統服樣式的學員們和講師一起拍照。
圖06.洪老師和學員簡介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的少年會所。
圖06.洪老師和學員簡介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的少年會所。
圖7.學員們體驗射箭活動。
圖7.學員們體驗射箭活動。
圖8.洪慶誠老師在卑南遺址公園內的卑南族少年會所前和學員們介紹其文化意涵、功能及建材使用。
圖8.洪慶誠老師在卑南遺址公園內的卑南族少年會所前和學員們介紹其文化意涵、功能及建材使用。
圖9.洪慶誠老師和學員們介紹傳統卑南族家屋的建築結構及建材使用。
圖9.洪慶誠老師和學員們介紹傳統卑南族家屋的建築結構及建材使用。
圖10.傳統的卑南族家屋建材以竹子為主體。
圖10.傳統的卑南族家屋建材以竹子為主體。
○普悠瑪部落文化行腳 ○

110年10月17日(週日),南島文化中心的110年度第1場次戶外南島講堂在普悠瑪部落的高山舞集文化園區開場,由普悠瑪部落Pakawyan家族創辦的臺灣高山舞集文化藝術服務團團長洪慶誠老師(Kabetayan Pakawyan。註:卑南族人命名原則為自己的名字+家族名。Kabetayan為洪老師的卑南族名,普悠瑪部落卑南族人的名字為隔代傳承。小名為Kezo)及創辦人林清美老師(Akawyan Pakawyan),為大家做簡單的普悠瑪部落卑南族文化介紹。

【關於高山舞集創辦人林清美老師】

林清美老師說,《臺灣高山舞集文化藝術服務團》的名稱緣由,是因都蘭山為普悠瑪部落卑南族人的聖山,為臺東縣內海岸山脈南段的最高峰,為了服務族人及社會大眾,名稱內還加上服務團3個字。成立臺灣高山舞集文化藝術服務團的動機,是為了要留存自己的部落文化,不要讓卑南族文化消失。林清美老師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唱歌,並從歌詞中學習日文,認為唱歌是學習卑南族語最快的方式,認為文化要能夠保留,自己的語言也必須要留下來,從樂舞、歌詞開始下功夫熟練語言是最好不過的。

高山舞集成立時,曾召集全臺各族群的學員以及部落內從幼兒園至80歲以上的耆老,至全臺各縣市的文化中心演出,例如:阿美族篇的教練當時為郭英男,還有魯凱篇、卑南篇等。

林清美老師自稱才84歲而已,為臺東師範學院第6屆校友,民國45年畢業。在她那個年代,學生必須要住校,每到第4節課時,常會聽到餐廳準備飯菜的聲音,讓大家很難專心上課。

林老師畢業後,首先到東師附小(今:東大實驗小學)教26年的書後退休,因為必須照顧家裡2位生病的親人。退休後,仍然持續著部落的文化工作到現在,努力地編撰卑南族語教材(從1~12年級)、編少年猴祭的劇本(註:林清美老師說明,應該正名為少年年祭,猴祭這個名詞是日本人取的。),自發性地到南王國小進行族語教學,不希望普悠瑪部落的文化消失是她堅持推動文化事務的動力。

林老師非常懷念她一位已過世的弟弟一沙鷗(Isao),年輕時期的Isao有一天協助家裡蓋房子而摔傷癱瘓,卻能夠殘而不廢,還以堅強的意志力利用嘴巴咬竹棒學習電腦打字,曾出過兩片專輯。

文建會舉辦第一屆文藝季時,曾邀請Isao參與音樂演出,並由部落族人進行表演,精湛的音樂及演技讓文建會為之驚艷,並開啟後續30年的巡迴演出之路。

【高山舞集團長分享普悠瑪文化】

洪老師提到臺灣高山舞集文化藝術服務團已成立了30年,高山舞集文化園區也身兼部落聚會所的功能,園區內有吧臺、部落教室、菜園、少年會所(takuban)、猴祭現場、猴祭涼亭、凱旋門、射箭場、獵寮、戶外教室、寢室、服裝室、道具室等等。

洪老師目前已是普悠瑪部落滿55歲以上的長老階層成員,60歲過後就可以戴長老帽,專長為活動企劃。洪老師介紹,全臺灣有5個部落學校,卑南族部落學校的名稱為《花環部落學校》,位於台東市郊的美濃山區,卑南族民族議會、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發展協會也設在該區。

洪老師提到,全臺的卑南族人口約人數約1萬4千多人,在臺東縣內生活的卑南族人約8千多人左右,桃園市則為當代全台卑南族人分布第2多的縣市。

臺東縣內的卑南族部落主要分布於知本(卡大地布)、建和、利嘉、泰安、下賓朗、初鹿、龍過脈、南王、寶桑(寶桑里、四維里),號稱八社十部落。卑南族語可分為知本卑南語、南王卑南語、建和卑南語、初鹿卑南語這4個語系。臺東市區北邊的普悠瑪部落卑南族人屬於竹生系統,南邊的知本(卡地布)、利嘉等部落屬於石生系統。

臺灣屬於母系社會的族群有卑南族及阿美族,傳統的卑南族男性在幼年時期必須住在少年會所(takuban)接受斯巴達式的會所訓練,成年後則進入青年會所及老年會所。女性從小開始學習十字繡、人形舞蹈紋的刺繡技術。卑南族人的巫師、祭司文化頗具盛名,過往每年的猴祭、成年祭、大獵祭、除喪祭、除草祭、小米祭、海祭皆會看到巫師、祭師穿梭於祭典儀式期間忙碌著。

七月海祭時,普悠瑪部落族人會面對著蘭嶼,感謝祖先將小米從蘭嶼帶到現在的部落。此時需在卑南溪出海口搭建祭台,祭司也會準備檳榔,每一顆檳榔皆代表一位成年的男性,若現場有100顆檳榔,則代表有100位成年男性在現場。

◎服飾特色

長老:滿60歲以上可穿長背心(longpaw,類似龍袍的諧音),頭戴花環。

◎男性的會所文化與活動

少年會所(takuban):需經6年的訓練,在這裡學習部落的傳統知識與歷史,並接受摔跤等競技訓練。少年祭的時間約在每年的12月,這時候會辦理驅魔儀式(Halavakai),少年會將臉塗黑,拿著香蕉葉到每一家膜拜,協助驅走每一家不好的事物。

大獵祭後,開始青年進階儀式。狩獵祭時,準青年需到利吉惡地一帶接受準青年抗寒儀式。普悠瑪部落在每年的1月1日時辦理除喪祭,若上年度有部落族人過世,新的1年的第1天時,長老便會到喪家唱古謠及說著祖先的故事,為喪家辦理除喪活動。

◎婦女除草祭

婦女除草祭通常辦理在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周末,儀式連續辦理3天,年長且身份地位高的女性在儀式期間會配帶著禮刀。

普悠瑪部落卑南族語教學:

卑南族:Pinuyumayan
大家好:Inabayan
謝謝:Semangalan
花環:aput(卑南族的男女老幼每遇婚喪喜慶時,皆會戴花環)
奶奶:mumu
田鼠:Kulabaw
青年:vansaran

【DIY普悠瑪部落護照】

普悠瑪部落的花環(aput)文化是一項很重要的特色,因此高山舞集的洪老師以普悠瑪部落花環代表部落護照。DIY花環的材料為9朵塑膠花、釘子、三條1組的綠色繩子、鐵絲,塑膠花由3朵白色的花、2朵紅色的花、2朵黃色的花、2朵粉紅色的花組成,將白色的花擺在花環的正中間,皆下來左右兩邊再依序以紅色、黃色、粉紅色的花朵做配色,最後再以白色的花做結尾。釘子為固定綠色線材編織3股線時使用,鐵絲為固定花及綠色線材用。

【簡介大獵祭】

洪老師邀大家穿上原住民傳統服飾樣式的背心,簡介大獵祭結束後的活動及流程,學員們經由實際動作體驗及講師的介紹,瞭解大獵祭辦理的意義,以及青年歸來或是長老進場時,在場的婦女該如何接待這些耆老及青年。

【少年會所】

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有一座小型的少年會所,洪老師說明早期的少年會所訓練約6年,這群小男生在此期間會共同受訓、團隊生活、部落內的歷史及神話故事。辦理猴祭期間,部落婦女會為這群少年準備阿拜、獵物、地瓜等食物,當代家長們有時會準備麥當勞、肯德基等食物帶給這群少年,且訓練時間已縮短為僅有三天的周末。

經過6年的少年會所訓練後,接下來將被帶到山上接受3年的訓練,3年的訓練結束才會將白裙換上黑裙,成為青年(vansaran),進入青年會所(Balaguan)。部落內失婚或單身的男性,早期也是在青年會所內和部落內的其餘青年男子一起生活。

【射箭體驗活動】

午餐後,開始大家最期待的戶外體驗課程,首先洪老師帶領大家前往高山舞集文化園區內的射箭體驗場,教導學員們如何拉弓射箭。弓的磅數因使用的功能而有所不同,拉弓時箭與弓需垂直,弓拉到底後再放出箭。每位學員皆躍躍欲試拉弓射箭,期待射中靶心,洪老師也在大家射箭過程中分享早期族人使用弓箭上的知識。

【卑南遺址公園的年祭活動現場】

年祭活動前,普悠瑪部落的青年(vansaran)必須上山狩獵,狩獵結束後將獵物帶回年祭現場時,部落婦女會夾道歡迎部落內的勇士歸來,並一同進入年祭活動的現場。接著男性族人會在卑南遺址公園內的巴拉冠前方草皮圍2大圈,內圈坐著部落內的長老,外圈則是穿著白色上衣、長褲片、配戴著臀鈴、小腿綁著兔毛球的青年(vansaran)。大家就定位後,首先一起唱部落傳統古謠1小時,曲畢,女性族人在為這群男性戴上花環(aput)或是披上長背心(longpaw,類似龍袍的諧音)。若有男性族人沒家屬,部落內的族人也會主動為他獻上花環,讓他不孤單。

年祭期間,部落內的婦女會準備阿拜、雞酒、米飯、山產慰勞辛苦的青年(vansaran)。

【少年集會所】

洪老師提到,普悠瑪部落為族人先祖歷經6次的遷村,近百年才在普悠瑪部落定居。卑南遺址公園內的石柱、石棺非卑南族先祖的遺留物。

卑南遺址公園內的大草皮上有一棟普悠瑪部落的少年集會所(takuban),早期部落內的各大家族都有一棟屬於自己的少年集會所(takuban),部落內只有小男孩可以到少年集會所接受訓練,女孩則只能進入巴古馬旺。

大獵祭前,男性青年會前往瑞穗、壽豐、東華大學一代的田園狩獵田鼠或是兔子,每次約可補到上百隻,每年的12月31日大獵祭結束,男性青年會經過凱旋門來到大獵祭活動現場,當晚7點左右,所有的準青年經歷第3年的階段將成為青年(vansaran)時,便會跟著部落族人一起去報佳音。

洪老師回憶5年前曾經有一場尼伯特風災,那時17級的強風將園區內數百棵的大樹吹倒。洪老師認為,可能是因為這棟少年集會所(takuban)由部落族人一起完成,祖靈與部落族人同在的緣故,再加上巴拉冠的一樓雖僅由數十根的竹子撐起,但四面鏤空,讓風可以由不同的角度穿透。

巴拉冠二樓的四面竹牆頂端也設計了通風口,颱風易於穿透,因此也未受風災影響,只是寒冷的冬天裡須在屋內的火塘升火取暖,每當生火時需有青年顧火塘,以免發生火災。

傳統的普悠瑪部落少年集會所(takuban)設計為干欄式的原因,是為了防潮、防範動物的侵擾、避免少年的母親或家裡的長輩給予過多的關心而阻礙少年們的訓練。小米祭、猴祭、大獵祭期間,族人皆會來到此處。

少年集會所的建築保養方式以煙燻為主,但以竹木蓋的建築壽命並不長,因此每5年所有的建材須更新。

臺灣擁有類似普悠瑪部落的少年集會所(takuban)建築風格的族群還包刮了鄒族。

【卑南遺址公園展廳】

展廳內展示著卑南文化的石棺模型、卑南遺址考古現場的影片、地層構造模型、臺東市區及其周邊地理環境的模型,洪老師以地理模型和大家介紹卑南族部落的分布以及都蘭山,說明普悠瑪部落口傳歷史中的6次遷移史,遷徙的路徑大致是由卑南溪口北岸的東海岸開始,繞過都蘭山後再沿著卑南大溪往南遷至現今的普悠瑪部落。普悠瑪部落族人每年10月皆會前往都蘭山祭拜祖靈,都蘭山上有珊瑚礁岩,代表數萬年前都蘭山主體的大部分位於海平面以下。
卑南族傳統家屋

卑南遺址公園有一間傳統的卑南族家屋,建材以刺竹、麻竹、桂竹等竹子為主體,屋樑的建材為優良的木材,有需綑綁的地方則以黃藤作為繫繩,屋內靠門處的角落會有一處灶,要煮的食物就過在灶上方的竹子橫樑處。屋內格局為3房1廳,屋頂有空氣可流通的設計,竹屋內冬暖夏涼。

家屋後方種了非常多種早期卑南族人常用的原生種植物(例如:黃藤),洪老師另補充說道早期家屋前方是一片小米田。當代族人們也常利用這棟傳統卑南族家屋前方的空間,有活動時族人們常會聚集在此做阿拜或是聚會,洪老師認為現在族人們還能夠在此一起辦活動、共食也是一種福氣。

卑南族傳統家屋外,有個祭祀小米神的小米倉,族人們通常會以小米粥
檳榔、米酒祭拜小米神。祖靈屋位於小米神的小米倉旁,早期每個家族皆有屬於自己的祖靈屋,現在有些家族已沒有祖靈屋,只好將家裡挪個空間供奉祖靈。

早期的卑南族家屋門口面向著都蘭山。洪老師小時候(民國50年左右)曾住在位於初鹿龍過脈山區的老家就是傳統的卑南族家屋,屋頂的茅草取得不易,收割芒草後,還需曬芒草,再將層層的芒草覆蓋於家屋的屋頂上。

這次的普悠瑪部落文化行腳活動雖然只有1天,《臺灣高山舞集文化藝術服務團》團隊卻給予學員們非常豐富的普悠瑪部落文化知識及體驗,讓大家有滿滿的收穫並且對位於臺東市郊的卑南族部落開始有了認識。

◎活動策畫者:江旻哲─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四年級、官佳岫

◎本文作者:活動承辦人─官佳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