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 作者 | 畢業年月 | 指導教授 |
諧波頻譜分析台灣和紐西蘭之土著樂器 | 魏泰瑞 | 民國100年07月 | 譚昌國 |
實質平等之追求與困境─從兩則判決來看原運後法制實踐 | 莊日昇 | 民國100年07月 | 蔡志偉 |
阿美族音樂工作者的生命經驗與作品詮釋-以郭明龍為例 | 李亞茹 | 民國100年07月 | 許功明 |
東排灣族宗教變遷的探究-以「金峰鄉召會」為例 | 曾姜怡儀 | 民國100年07月 | 譚昌國 |
東排灣巫師purhingaw之研究:以台東縣土坂村為例 | 邱新雲 | 民國100年07月 | 譚昌國 |
大鳥地區排灣族人生活空間上的記憶、歷史、與家名的流動 | 官佳岫 | 民國100年07月 | 傅君 |
學校裡的部落:星光高職原住民藝能班的個案分析 | 陳菱霙 | 民國100年06月 | 蔡志偉、 夏黎明 |
石東的社會生命: 東台灣寶玉石的蒐藏、流轉與消費 | 蔡明庭 | 民國099年12月 | 譚昌國 |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習慣的適應與變遷: 以排灣族新興村的土地、親屬組織文化實踐為例 | 蕭德昌 | 民國099年07月 | 蔡志偉 |
神靈之路:排灣人祭儀經語(kai)之研究 | 巫化.巴阿立佑司 | 民國099年07月 | 童元昭 |
原住民觀光與傳統文化的交錯:以臺東阿美族刺桐部落為例 | 林光義 | 民國099年07月 | 蔡志偉 |
Daedae ki Taromak: 在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域探索無聲獵人、百步蛇、和聖地之集體景觀與文化結果 | 波開樂 | 民國099年05月 | 蔡志偉 |
魯凱人生活工藝的美感價值之建構:以月桃編物為例 | 黃芳琪 | 民國098年07月 | 譚昌國 |
生命力與靈力的媒介物:以KaTaTipuL卑南人檳榔文化為例 | 曾玉娟 | 民國098年07月 | 譚昌國 |
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 | 葉玉芬 | 民國098年07月 | 許功明 |
「南島意象」的形塑與再現:以三座博物館為例 | 吳佳芬 | 民國098年07月 | 童元昭 |
巴布麓卑南人的「部落」觀念與建構 | 王勁之 | 民國097年07月 | 陳文德 |
人、空間與認同:一個排灣族部落的實踐 | 高至誠 | 民國097年07月 | 羅素玫 |
一個海岸阿美部落年齡組織的研究 | 何志宏 | 民國097年07月 | 童元昭 |
Hla’alua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認同與族群意識:以桃源鄉高中村為例 | 郭基鼎 | 民國097年07月 | 許功明 |
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alua人為例 | 邱英哲 | 民國097年06月 | 張學謙 |
人文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性永續-以 台東縣利吉為例 | 吳奕九 | 民國097年06月 | 胡正恆 |
從傳統到當代 試論馬蘭阿美人的酒、祖先祭祀、社會秩序之變遷 | 葉鳳娟 | 民國097年02月 | 羅素玫 |
獵首、儀式與族群關係:以阿里山鄒族mayasvi為例 | 邵碩芳 | 民國097年01月 | 陳文德 |
模糊的邊界與差異的人群─滿州鄉「里德人」的人群分類與實踐 | 林家君 | 民國097年01月 | 陳文德 |
賽德克人的生產及社會秩序 | 黃崇浩 | 民國096年07月 | 童元昭 |
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 | 郭靜雯 | 民國096年07月 | 羅素玫 |
跨越、轉化與持續:論蘭嶼朗島部落拼板舟的新社會文化脈絡 | 卡洛普‧達瑪 | 民國096年07月 | 夏黎明 |
祖先.家與天主教:以鹿野鄉阿美族和平部落為例 | 廖曉菁 | 民國096年07月 | 羅素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