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歷年畢業生

論文名稱 作者 畢業年月 指導教授
東岸蝴蝶的群舞獨飛:臺東大學棒球隊選手對棒球的理解與延續(2014-2024) 李宥成 民國114年07月 蔡政良
Weaving as Thinking: Embodied Knowledg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a Bunun Apprenticeship 艾思 民國114年07月 林靖修
牧者的生命歷程與傳統慣習之間的對話:以思索布農族samu內涵與其變遷 宋銘金 民國114年06月 林靖修
部落文化健康照護的培力:以台東縣部落健康營造之象圈家族為例 高曉萍 民國113年07月 張育銓
我們的學校:以「南王Puyuma 花環實 驗小學」與部落文化學習連結為例 潘姵妏 民國113年01月 葉淑綾
從 Anito 到教會:蘭嶼五孔洞的宗教現象研究 馮紹堯 民國112年07月 譚昌國
「衝一道浪五塊錢嗎?」 東河部落在地阿美族人的河海實踐與衝浪墾殖者的動態交織 葉貞佑 民國112年07月 蔡政良
布農族的Dihanin與Tama Dihanin: 1950年後武陵部落(Buklavu)的宗教文化變遷 王志恩 民國112年06月 譚昌國
在射馬干山編玩編學:卑南族建和部落的鞦韆文化與工藝傳承 林宜伶 民國112年03月 林靖修
歷史、記憶、家系:東排灣族se Tjaviljaur a qinaljan(部落) lja Kavulungan家族史調查 菈露依.搭福樂安 民國112年02月 譚昌國
馬蘭部落的音樂聲景:聚會所與農耕macacadaay歌謠的象徵意義與傳唱實踐 阿布伊.布達兒 民國112年01月 蔡政良
太陽的後裔Galjacimu Pasa ljauljaw a pusau(面海送祖靈)的祭祀文化探討來義鄉望嘉部落Cimu群祭祀系統與信仰變遷 壹喬‧法之山 民國112年01月 譚昌國
一個原住民傳統工藝書的民族誌: 以人與物能動關係網絡的觀點分析 林佩君 民國112年01月 譚昌國
Muskun kilim imita tu ...(一起尋找我們的...):武陵青少年生涯共伴圈在多元情境下的建構與延續 郭孔寧 民國112年01月 張育銓
儀式與原住民族教育的魔幻力量: 阿美族新福部落Pakarongay訓練營 藍天壕 民國111年06月 蔡政良
靜止中的流動: 爪哇宮廷舞蹈的身體經驗探究旅程 麥菁菁 民國111年02月 蔣斌
樹豆知道: 排灣族vuvu的混亂與共生 林岑  民國111年01月 林靖修
海的敘事: Fakong部落海岸地名與海岸空間的地方感 葉家翔 民國110年12月 蔡政良
填空之鏡:台東都歷部落 傳統領域Pacefongan 的正名之聲 葉之幸 民國110年10月 蔡政良
族群媒體的原住民性、主體性與公共服務:以「Alian96.3 原住民族廣播電臺」的兩個節目為例 江晨瑜 民國110年10月 蔡政良
民族誌影片創作與展演:《里行織網》 楊詠程  民國110年10月 蔡政良
以畫對話- 普悠瑪Puyuma神靈文化的元素、空間與流動 陳冠年 民國110年10月 張育銓
花東地區原住民地方館 駐館員是超人嗎? 以奇美原住民文物館的 「Siket回路主題展」為例 陳盈儒 民國110年07月 蔡政良
練習和我們一起:成為 Likavung 人的情感日常 江郁喬 民國110年01月 張育銓
製作「織羅之羽-Ciopihay」民族誌影片技術報告 林光亮 民國109年10月 林靖修
「查莫洛style」初探關島查莫洛人的飲食文化 劉思安 民國109年08月 林靖修
原住民文學作為一種認識文化之途徑:以達悟族文學為例 馬銘龍 民國109年07月 張育銓
如何透過照護網絡過「良好生活」? 以臺灣高等教育階段的腦性麻痺者為例 黃筱智 民國109年07月 譚昌國
成為makalecege的女人: Taromak kalrivathale頭飾之初探 拉法鄔索‧拉魯布價克 民國109年02月 譚昌國
築夢踏實:東海岸樸門設計實踐者的幸福與挑戰 傅中慧 民國108年12月 林靖修
潮間共生:重安部落潮間帶的採集知識與性別區辨的意義 呂慈慧 民國108年07月 蔡政良
布農族的民族分類學探索:以系譜組織與植物命名的研究途徑 古世勇 民國108年06月 張育銓
以社區模式營造代間學習環境之可能性探討 陳秋月 民國108年06月 張育銓
族群界線的隱沒與再現:池上鄉富興村地方人群互動的多種樣貌 楊濬瑄 民國107年07月 葉淑綾
palimayan服飾與族群邊界的流動:馬立雲部落年齡階級復振與服飾營造 拉蓊‧進成 民國107年01月 蔡政良
nua malada a picule ta palisi a menekanekanga katua pacikel a mumalj(巫師靈力的消逝與重現): 從個人經驗與屏東縣文化信仰復興協會說起 高明文 民國107年01月 譚昌國
布農族獵人實踐的變遷:以高雄市桃源區郡社群為例 張志誠 民國106年01月 張育銓
獵人之路──太麻里拉勞蘭部落 狩獵行為與活動意涵探討 莊閔翔 民國105年07月 蔡政良
排灣族maljeveq祭典的文化性質與祭祀意涵以東排灣族pacalinuk頭目家祭祀為例 王強國 民國105年07月 譚昌國
從網路到馬路:馬來西亞Bersih運動的數位民主實踐 劉華丹 民國105年07月 蔡政良
空間、認同與教育:金峰鄉正興村排灣族青年組織的過去與現在 高蘇貞瑋 民國105年07月 蔡政良
一個地方/人群的認同變遷: 「豬勞束社人」:「里德人」;「排灣族」:「斯卡羅人」 潘顯羊 民國105年07月 陳文德
mukasakasaya ta kikarun(讓我們一起做): 台東鐵花村公私協力形塑觀光凝視的實踐歷程分析 汪智博 民國105年07月 張育銓
認同、復振與正名:木枝.籠爻紀錄片研究 潘資洲 民國105年06月 蔡政良
當代東排灣族 patjaljinuk 頭目家一位 pulingau 傳人的儀式實踐 包惠玲 民國104年07月 譚昌國
從妻居到從夫居:石坑部落婚姻制度的變遷之適應探討 比耀‧達路爾‧奇維里 民國104年07月 葉淑綾
界線與秩序:當代卑南族南王(Puyuma)部落喪葬禮俗的多元樣貌 陳美齡 民國104年07月 陳文德
阿美族婦女的角色與重要性-以泰源(Alapawan)古拉漢(kuradan)家族cumatatiking為例 蔡禮闈 民國104年07月 葉淑綾
東排灣巫文化的延續與變遷:以土坂村Patjalinuk頭目家族為例 林秀蘭 民國104年07月 譚昌國、葉淑綾
以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為主體之南島文化交流-以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為例 溫秀琴  民國104年07月 張育銓
普悠瑪(南王)temararamaw的傳承與存續 林娜鈴 民國103年07月 陳文德
原住民族生存發展的策略與行動: 安朔部落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 潘志華 民國103年07月 譚昌國
阿美族的殺豬儀禮—以泰源(Alapawan)部落kuradan家族為例 黃忠文 民國103年07月 譚昌國
文化觀光之所以可能-旭海部落的實踐歷程 卓幸君 民國103年07月 張育銓
巴喜告部落的新騎士—從「機動阿嬤」出發! 鄭桂英 民國103年07月 葉淑綾
臺東縣高砂義勇隊一位倖存者的生命史 林哲次 民國103年06月 蔡政良
聚合與離散:賓茂村查亞斯(Caljas)與久芬樂樂(Tjuveljelem)家史的研究 張錦淑 民國103年01月 蔡政良
原住民部落與核廢料處置場:以達仁鄉南田村為例 陳妍文 民國103年01月 譚昌國
擁有面具,擁有權力:象徵權力在Ambrym島的案例 陳仕烜 民國102年01月 譚昌國
從莫拉克風後看排灣族人在地心靈療「遇」 洪湘雲 民國102年01月 譚昌國
一位原住民新聞工作者對莫拉克風災後嘉蘭重建的反思 章俊博 民國102年01月 蔡政良
階序、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以荒野阿美人信仰真耶穌教會為例 張玲華 民國101年07月 陳文德
部落策展人的地方館省思:以海端鄉布農族文物館為例 馬田 民國101年07月 許功明
族群、移民與社會適應─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魯凱人的例子 劉玉貞 民國101年07月 譚昌國
排灣族婚禮中pawkuz(下聘)儀式語言之研究:以M部落為例 洪順義  民國101年07月 譚昌國
從稻米祭(masupadai)看排灣族牡丹群社部落的變遷 周淑琴 民國101年07月 陳文德
原住民觀光與部落永續發展:以阿朗壹部落為例 黃仲任 民國101年07月 譚昌國
原住民族知識與民族教育課程-文化回應教學的初探 郭雅雯 民國101年07月 蔡志偉
阿美族木雕技藝與風格變遷研究─從台東四位阿美族創作者談起 黃俊榮 民國101年07月 賴亮郡、蔡政良
光影中的理性與感性:論胡台麗的原住民影片 林杏娥 民國101年07月 蔡政良
瀏覽數: